网站首页 > 神农岛 > 两会直播:农业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改?韩长赋部长给出最新答案

两会直播:农业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改?韩长赋部长给出最新答案

 

导语: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但改什么,怎么改?今天上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张桃林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小编已在第一时间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一起快来看看,这些农业部长们都说了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背景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



1、我们国家农业经过了“十二连增”,在总量上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但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同时城镇化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水平也明显提高,一般的农产品不缺,但是优质、绿色农产品是不足的。



2、有的品种供大于求,但有的品种却供给不足,比如供大于求的、库存增加的像玉米。



3、从国际上看,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这是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背景,也是三大必然。



所以,中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方向和重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



二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在具体措施方面,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件事

 

一是去库存。改善供求关系,主要是减玉米。2016年,已经调减了近3000万亩,今年还要继续增加。所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要继续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韩长赋部长表示,希望今年能够调减到4000万亩,经评估,今年由于实行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玉米价格向市场回归,所以也会引导农民进一步调整结构。



二是补短板。就是要补齐优质品种、短缺产品、生态环境的短板。比如要振兴奶业,增加大豆生产,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



三是增效益。农业的效益问题关系竞争力,也关系农民的利益。现在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成本“地板”抬升,另外一方面,大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在下降,所以效益和增收的空间受到挤压,要在这个方面采取措施,特别是大力推进节本增效和适度规模经营,再就是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总之,要通过节本增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四是育主体。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村的职业农民,也包括返乡下乡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退伍军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



五是增动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二是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还比如休闲农业,通过这些方面来激发活力,增加动力。



这五个方面是农业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当然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调整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总体上还要保持粮食产能稳定,尤其是不能削弱粮食生产能力。




 

消费需求升级,农业部有何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韩长赋表示,总体向好,但问题还不少,尤其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农药和兽药的使用。



农药、兽药残留,主要发生在种养环节,也有一部分发生在流通环节,比如鱼的非法添加问题,有的是在运输环节。这方面,农业部正在采取几项措施:



一、狠抓高毒农药的管理。高毒农药这几年已经禁用了39种,还有12种要限定在非食用作物上使用。现在,高毒农药使用量比重已经从本世纪初的35%下降到2%。下一步还要本着“时机成熟一个禁用一个”原则分步推进,现在已经列入计划的近两年要淘汰的还有3个。有的说,为什么不能马上淘汰呢?因为有一些害虫,比如地下害虫,像经济作物、非食用作物,包括林木害虫,有时候还需要这样的药物。所以,要加强研发,要有替代品。 



二、要加大蔬菜生产基地农兽药残留超标检验,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源头管理。现在农业部已在“菜篮子”生产大县推广生产者合理的科学用药,同时推广专业化的统防统治。 



三、狠抓“三鱼两药”。针对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进行专项整治,严查打击违禁使用行为。现在看,主要是在鱼类长途运输中使用,因为消费者在有一个消费习惯,愿意吃活鱼,活鱼长途运输容易死,所以有一些经营者就进行非法添加。总的来看,情况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狠抓抗菌素药物的使用。开展全国兽药抗菌药的综合治理五年行动,要推广二维码、兽药处方和休药期制度。



五、继续严查打击“瘦肉精”,发现一起,打击一起。



下一步,农业部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重点推进“三化”。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二是狠抓全程化监管。三是推进品牌化建设。特别是在规模经营主体中首先推广标准化生产。


农村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

 

我国农业还存在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的问题,这几年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这个问题有所缓解。



但是农业特别是从事种养业新型主体融资难,仍然是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短板。现在有关金融部门已经把这个事情拿到重要议程上来,农业部和财政部包括和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共同行动,通过一些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讲,有这么几件事:一是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担保体系,这个方面农业和财政部每年安排200多亿,今年是第三年,可以安排到600多亿资金,建立一个担保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提供担保。为此,我们正在建立一个规模经营新主体的直报系统,就是使它透明,有利于尽快得到生产经营的融资支持。



 

以下为农业部长韩长赋等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记者问全文



一、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农业部有何考虑和安排,改什么,怎么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



1、我们国家农业经过了“十二连增”,在总量上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但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同时城镇化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水平也明显提高,一般的农产品不缺,但是优质、绿色农产品是不足的。



2、有的品种供大于求,但有的品种却供给不足,比如供大于求的、库存增加的像玉米。



3、从国际上看,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这是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背景,也是三大必然。



所以,中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方向和重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



二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在具体措施方面,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件事。



一是去库存。改善供求关系,主要是减玉米。2016年,已经调减了近3000万亩,今年还要继续增加。所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要继续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二是补短板。就是要补齐优质品种、短缺产品、生态环境的短板。比如我们要振兴奶业,增加大豆生产,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



三是增效益。农业的效益问题关系竞争力,也关系农民的利益。现在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成本“地板”抬升,另外一方面,大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在下降,所以效益和增收的空间受到挤压,要在这个方面采取措施,特别是大力推进节本增效和适度规模经营,再就是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总之,要通过节本增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四是育主体。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村的职业农民,也包括返乡下乡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退伍军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



五是增动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二是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还比如休闲农业,通过这些方面来激发活力,增加动力。



这五个方面是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当然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调整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总体上还要保持粮食产能稳定,尤其是不能削弱粮食生产能力。



二、农业部在秸秆焚烧、粪污乱排等农业污染方面有何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养殖规模是巨大的,肉类产品是世界第一,8000多万吨肉类产品,一年生猪的饲养量大数接近12亿头,禽类一年中出栏130多亿只。



但是在为老百姓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包括屠宰场清理粪污产生的污水30亿吨,秸秆8亿多吨,还有大量的农膜没有回收。



农业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先后出台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的总体规划,还有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年,我们提出并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年,已经在全国实现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也是第一次,以后还要降。粪污的处理和利用率也从2012年的50%达到了去年的60%



下一步,我们将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废弃物的治理,要努力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具体来说,要推动开展五大专项行动:



1、畜禽粪污治理行动。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开始,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全面完成。就是说,要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国的规模养殖场粪污都能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今年我们采取几项措施:一是首先在100个畜牧养殖大县开展试点。二是正在研究出台制度性措施,就是规模养殖场必须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把它作为一个市场准入,当然国家会支持建设这方面的设施和开展处理工作。三是在财政上采取先建后补,支持第三方治理等措施,进行粪污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包括怎么样把它能够施用到农田里去的一些措施。



2、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我国化肥用得多,主要是园艺作物用得多,大概40%用于园艺作物,40%不到用于粮食和大田作物,还有接近20%用在绿化、工业方面。所以,推进这些方面的化肥减量是一个重点。



另外,大家最关心的是菜篮子产品、水果、蔬菜,我们把它们作为农产品质量提升的抓手。今年,首先在果菜茶的核心产区,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来推广,力争到2020年使果菜茶的化肥施用量比目前减少50%以上。



3、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东北是玉米主产区,苞米秆子漫山遍野,怎么处理?我们进行专项研究,通过机械化还田,支持开展饲料化、基料化,比如搞食用菌,还有能源化,比如支持秸秆发电,支持企业探索产业化的利用机制。



4、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新的发展大战略,这些年来,长江的水源生态、鱼类生态还存在很多问题,渔业的过度捕捞、运输方面的采矿、工业污染等都对水生生物有影响。从农业方面来说,要完善休渔禁渔制度,推进渔民转产转业。从今年开始,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然后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进行全面禁捕;在通江湖泊和其他重要水域实行限额捕捞制度。



5、农膜回收行动。在一些地区减少地膜使用,推广使用适当加厚、便于机械化回收的地膜,同时采取以旧换新的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农民回收地膜。



三、农业部门对转基因技术持什么态度及发展转基因具体的路线图是什么



转基因问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同时也是农业科学专家从两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关于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科技前沿技术。在农业的节本增效、资源高效利用、抗虫抗旱、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是可控的,是可以有保证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等部门就转基因技术的评价及安全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认和遵循的评价标准与准则,以保证经过安全评价以及批准的转基因产品除了增加我们期望的特定功能外,比如抗虫抗旱功能,并不增加任何其它的风险。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等众多国际权威机构对转基因安全性进行了长期跟踪、评估、监测,结果都表明,经过安全评价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产品跟与非转基因产品是一样安全的。



去年以来,已经有12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尊重有关转基因安全性方面的科学结论。事实上,自1996年转基因批准商业化种植以来发展迅猛,全球转基因的种植面积约300亿亩,种植的国家有28个,另外还有3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使用转基因产品,没有发现一例被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第二,关于我国转基因的发展战略和监管情况。我们国家对转基因的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应用上要慎重,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就是要严格依法监管。



应该说,我们国家在转基因的安全性管理上依法严格规范。



首先,我们国家转基因安全评价遵循国际公认的权威评价标准和规范,同时,我们也借鉴了美国、欧盟等国家的一些做法,结合我们的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规则和管理体系。二是我们国家有12个相关国家部委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三是成立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具体安全评价。这个安委会现在由75个跨部门、跨学科的专家组成,他们都是农业和医药、卫生、食品、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



在依法严格监管方面,建立了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强化督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我想在这里说明一点,从目前查处的非法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看,它们都是已经获得国外安全证书和我们国家进口安全证书的,并在国外广泛种植,这也表明它们是安全的。但是,由于按照我们的评估规则跟程序,没有批准被种植,所以仍然是违规的,我们还是要对它进行禁止种植。



下一步,关于转基因发展的思路是积极、稳妥的推进这项工作,我们也制定了一个路线图,就是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这样一个路线图来推进工作。就是说,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最后是食用作物。当然口粮我们是慎之又慎,目前为止还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



四、农村土地强占强拆的问题比较严重,农业部对农村土地流转,尤其保护农民土地的权益方面有何措施



农村土地问题,可以说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问题,我们现在推进农村改革,仍然是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因为土地问题涉及到粮食安全、涉及到饭碗,这是我们十几亿中国人民的事。另外一个方面,涉及亿万农民的权益,所以我们在土地问题上是高度重视的。



土地问题是现在农村改革的重点。从你提的问题来说,一个是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现在全国大的数字是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在35%左右,流转的形式有多种。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因为土地作为生产性要素需要流动起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规模经营,同时土地流转也是实现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一个路径,因为有些农民进城打工了,所以承包地不种了,过去是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现在很多承包户不种了,他要进城打工,他的土地需要实现它的价值,所以就流转给愿意种田的。为此,中办和国办专门下发过相关文件。



在土地流转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农民的权益。所以现在我们在进行承包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把每一个农民承包地在哪儿、究竟有多大面积、地力如何、土地生产能力怎么样,都进行明确勘测、评估和登记,然后发一个证。农民讲这叫确实权、颁铁证,就是保护他的利益,他不用担心了,可以安心出去打工了。另外,我们实行“三权分置”,就是把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使集体、承包农户和流入土地者的权益能够都得到保护,并且能够平衡。



说到使用权问题,既然设定使用权,而且流入土地搞生产经营要有这个权利,当然要保护,要使它的使用权的权能也得到实现。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试点,流入土地了,生产要用贷款,使用权也可以抵押,目前做的一般都是抵押它预期收益,还有其他方面的探索。比如,我们对流入土地的规模生产者的保险方面的补助试点等等,这都是他的使用权的体现。因为我们政策方向也是支持土地的规模经营。



当然要说明一点,就是使用权的实现不能侵害承包权和所有权。怎么保证?就是合同约定,就是承包农户和流入方有合同,这个合同要在农业部门进行鉴证,双方权益都要得到保障。一方面,引导合理的土地流转费,保障农户的权益;另外一个方面,也保障流入方的权益,这样的话,大家就有一个明确的生产经营预期,有利于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我还想补充说一句,现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只有土地流转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方式,而且我认为这是很有前景的方式,就是土地托管,有的是半托,某一个生产环节托给你管了,有的是全托,就是全年帮你种植,到年底算账就可以了,这也是实行规模经营的一种方式。



总之,在土地问题上,中央的政策方针是明确的,我们要抓好这方面的落实,保护农民的权益,同时激活土地的要素。



五、农业部采取什么措施,在保证水产品供应的同时,也能够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



中国人爱吃鱼,我们讲年年有余,无鱼不成席。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进行农产品的收购和流通制度改革,首先是从鱼开始的,那还是80年代。我们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现在老百姓不仅是过年过节要吃鱼,几乎天天要吃鱼,我们不但要吃四大家鱼,还要吃高档海鲜,野生河鲜。这给我们渔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这些年,我们的水产品产量上去了,供给有保证了,老百姓吃鱼还可以选好的了。但是渔业也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就是受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比如,鱼类产卵场遭到了破坏,造成了渔业资源的衰退。再比如,由于过度捕捞,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使用绝户网、大小鱼通吃,造成鱼越捞越小、越捞越少。还有一些地方近海和内陆的水域、池塘、湖泊、水库,网箱养殖密度过大,大量投放饵料,也造成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生环境和产品质量。 



总的来说,目前渔业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生态问题,以及由此连带的产品质量问题。这方面,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环境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要把生态和资源保护放在渔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这方面,我们将采取这样几项措施:



一是全力推动在长江流域由重点地区到全面禁捕,水生保护区全面禁捕。



二是推动捕捞渔民减船转业,实施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间,沿海要再减少2万艘渔船,要使长江的渔民基本上能够退捕上岸。 



三是深入开展“绝户网”和涉渔的“三无”船舶进行清理整治。要实施更严格的休渔和禁渔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的行为。



四是积极推进渔业的科学布局。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大力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降低湖泊、水库包括近海的养殖密度。



五是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我们每年都在有关水域投放鱼苗。要调减近海养殖,发展深海养殖。



总之,我们要既保吃鱼又保环境,和谐共生。



六、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我们是否有一些金融支持的具体安排



这个问题是大家关心、农民期盼的一个问题。我们农业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这几年应该说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这个问题有所缓解,但是农业特别是从事种养业新型主体融资难,仍然是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短板。现在有关金融部门已经把这个事情拿到重要议程上来,农业部和财政部包括和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共同行动,通过一些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讲,有这么几件事:一是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担保体系,这个方面农业和财政部每年安排200多亿,今年是第三年,可以安排到600多亿资金,建立一个担保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提供担保。为此,我们正在建立一个规模经营新主体的直报系统,就是使它透明,有利于尽快得到生产经营的融资支持。



七、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首次回落,农业部怎么评价这一回落的?今后是否会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一些政策支持



农业是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粮食应该说是基础的基础。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我们的粮食生产增产那么多年,去年确实减产了,大家有一些不太习惯,因为我们是“十二连增”,2016年粮食减少104亿斤,但是我想说明的是,仍然是第二个历史的高产年。而且减的主要是玉米,这是我们主动调整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粮食产量根据当期的供求关系适当有一些增减,这是正常的,而且也会成为一种常态。比如玉米这些年确实产量增加,进口也增加,库存也增加,三量齐增,供大于求,所以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去年,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启动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就是市场化收购,加上给农民补贴,这是我国粮食收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看,这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理顺了价格,激活了市场,提高了竞争力,带动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结构调整。所以,我们去年玉米面积减少了近3000万亩,那些停产、半停产的玉米加工企业都转起来了。因此,对我们的粮食产量的年度间合理性波动,我们也要理性来看。



坦率来说,粮食生产是一个两难,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所以,我们粮食生产没有放松,也不能放松,作为农业部门来说,我们的第一位的职责还是要保障全国人民能够到点开饭。



刚才你问到下一步的措施,我们将贯彻国家新的粮食安全战略,首先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概括来说,就是“三个两”: 



一个是要保住两大口粮。就是要保持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的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此要完善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特别要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把口粮生产任务落到地块,当然对此要有政策支持。



二是稳住两个积极性。就是要稳住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要完善粮食价格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给种粮农民以适当补贴。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让种粮的人有账算。同时,要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重点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让地方发展粮食生产不吃亏。



三是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这样的话,市场和年度产量有一些波动,这个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有需要,就产得出、供得上。“藏粮于地”,就是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末要确保达到8亿亩,力争搞到10亿亩。“藏粮于技”,就是重点支持种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还要通过机械化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总之,我们要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三点是我们是下一步粮食方面的基本方略。



八、消费需求升级,农业部采取什么措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每年的记者会都会有记者朋友提问。这个问题,5号上午我在部长通道作了一个回答。我想总的说,总体向好,但问题还不少,所以我们不能松懈。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所以农业部门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你刚才提到的关于农药兽药残留问题,这确实是突出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讲讲。



关于农药、兽药残留,主要发生在种养环节,也有一部分发生在流通环节,比如鱼的非法添加问题,有的是在运输环节。这方面,我们正在采取几项措施,下一步要加大力度。



第一,狠抓高毒农药的管理。高毒农药这几年已经禁用了39种,还有12种要限定在非食用作物上使用。现在,高毒农药使用量比重已经从本世纪初的35%下降到2%。下一步还要本着“时机成熟一个禁用一个”原则分步推进,现在已经列入计划的近两年要淘汰的还有3个。有的说,为什么不能马上淘汰呢?因为有一些害虫,比如地下害虫,像经济作物、非食用作物,包括林木害虫,有时候还需要这样的药物。所以,要加强研发,要有替代品。



第二,要加大蔬菜生产基地农兽药残留超标检验,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源头管理。现在我们在“菜篮子”生产大县推广生产者合理的科学用药,同时推广专业化的统防统治。 



第三,狠抓“三鱼两药”。针对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进行专项整治,严查打击违禁使用行为。现在看,主要是在鱼类长途运输中使用,因为我们有一个消费习惯,大家愿意吃活鱼,活鱼长途运输容易死,所以有一些经营者就进行非法添加。总的来看,情况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狠抓抗菌素药物的使用。开展全国兽药抗菌药的综合治理五年行动,要推广二维码、兽药处方和休药期制度。



第五,继续严查打击“瘦肉精”,发现一起,打击一起。 



下一步,我们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重点推进“三化”。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二是狠抓全程化监管。三是推进品牌化建设。特别是在规模经营主体中首先推广标准化生产。